一品楼免费论坛_全国名媛凤楼_一品楼ypl论坛_楼凤兼职平台官网入口

动动聊天室?|?如何让机器人的“反射弧”变“短”

发布时间:2025-05-12

本期嘉宾:

许驰,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 研究员

研究方向:工业控制系统、工业无线网络,网络人工智能


动动:许老师,最近人形机器人越来越受到大家关注,我很好奇它们是怎么做到像人一样有能听、能看、能感受到东西的呢?

许驰:人形机器人是机器人一种形态,是靠“传感器”来感知世界的。通过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进行采样,并在端、边和云进行数据的协同处理才做到可听、可看、可感。

动动:许老师能展开介绍下这些感知是如何实现的吗?

许驰:具体来说,视听觉感知是通过采集高清音视频数据,并在云或边缘云进行实时计算,实现认知决策,进而支撑机器人自主运行。而触觉感知则通过压电、光学、图像等不同类型的触觉传感器进行采样,通过高强度的计算建模来让机器人感受周围环境。这些视触听数据需要在云边端进行动态流转,不仅要进行基础的信号采样,更重要的是完成大量感知数据的实时通信和计算。

动动:看来机器人的感知并不是单纯的“感知”,还得做通信和计算,比想象的要复杂的多。

许驰:对呀,尤其是人形机器人要想灵巧,就必须要减轻负载,不能背着笨重的计算设备到处跑,这就要求我们需要把算力需求大、实时性要求高的感知任务动态迁移到云或边缘云进行计算,以此来减轻机器人负载、降低能耗。

动动:我之前了解到人类的触觉是靠神经传导,具有毫秒级的闭环反馈要求,这对机器人来说是不是很难?

许驰:动动你知道得可真多!确实是这样,机器人的触觉感知,在理论上也应该达到毫秒级的反馈时延,但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难题。主要原因在于,机器人由大量不同类型的传感器、处理器、控制器和执行器组成,经过感知、通信、计算、控制、决策、执行等闭环反馈过程。其中,采样、排队、传输、计算等过程均会产生时延,每个阶段都是毫秒级甚至分钟级的,这样“掐指一算”就远超毫秒级时延了。就好比我们说一个人的“反射弧”有点长。

动动:这可太难了,什么样的网络能满足机器人触觉感知这么高的要求???

许驰:目前,一些预编程的智能机器人是采用有线网络来实现一定程度的感知。但机器人总不能一直拖着“尾巴”走呀,“提线木偶”不是我们想要的最终形态,尤其是对于人形机器人来说,它们需要进行实时的环境交互,会受到随机突发干扰等影响,使得我们难以控制无线触觉感知的反馈时延。

动动:那我们可以怎么样让它们的“反射弧”变“短”?

许驰:我们可以借助无线通信。经过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,无线技术不断向前发展,但是距离满足像人形机器人触感那么高的要求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也正因如此,我们基于前期在工业无线网络研究方面积累的成果,正在积极开展关于机器人触感网的研究工作,希望能够不断提升机器人的触感能力。

动动:哇!无线网络与机器人的融合,可真是令人期待!

许驰:我们会继续努力,让机器人的感知能力更加强大!


附件下载: